熊躍根教授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講壇發表演講
來源:; 發表時間:2023-03-20;點擊:2023年3月11日晚,應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邀請,北京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社會學系教授熊躍根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講壇發表了題為《如何理解社會政策的歷史質與時間性》的演講。本次講座由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田凱教授主持。
熊躍根教授首先介紹了社會政策的起源、內核與傳統。他指出,社會政策的實踐與學科起源于19世紀民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業化后果的應對,是社會以集體行動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的結果,承擔著解決社會問題和調節社會關系的重要功能。就其內核而言,社會政策區別于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干預和弗洛伊德的個人心理治療,是一種社會學的介入方法。熊教授總結了社會政策的兩種傳統及其各自特點:一是德國的社會立法傳統,側重處理勞資關系,突出技術理性;二是英國的社會行政傳統,聚焦于社會分層,體現價值理性。在此基礎上,熊教授指出中國的社會政策同樣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產物,但更多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理念。
隨后,熊教授闡釋了社會政策的歷史質問題。他從法國社會學家阿蘭·圖海納的經典論述切入,將“歷史質”(historicity)理解為人類集體行動在歷史進程中沉淀下來的正當性原則。熊教授強調,社會政策的本質是以集體主義的方式重塑社會關系,既是一種有計劃的、針對當下的社會變遷,也是歷史進程演化迭代的結果,因此具有歷史質。熊教授以自媒體對政治事件的影響為例,討論了社會政策歷史性演化的表現,包括后工業社會的新型社會沖突、對權利訴求的新型政治表達等。他認為,當前大量的截面性經驗研究未充分重視社會政策的歷史質特征,導致福利國家體制面臨多方面新挑戰,比如社會結構變遷、性別的社會分工調整、新技術的涌現等。熊教授指出,社會政策的歷史質啟示我們,要優化中國的社會政策,既要注重政府內部、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協調,也要將政策制定置于歷史的脈絡中,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要求。
熊教授接著論述了社會政策的時間性問題。他指出,社會政策是國家在特定時間和情境下塑造社會的過程,具有鮮明的時間色彩。這種“時間性”(temporality)特征要求我們將當下和過程機制聯系起來分析長期變化。熊教授以中國《勞動合同法》的出臺為例,從制度變遷的視角展示了社會政策制定的時間點的重要性。熊教授建議將時間和事件結合起來分析,尤其要對時間進行類型學分析、對社會變遷的經驗事實進行取證,并且關注特定時間點下個人和偶然事件的作用。政策實踐者需要充分考慮過去、當下與未來的關系,避免政策短視。熊教授總結道,理解社會政策的歷史質和時間性十分重要,它告誡我們要避免把政策過程當作短期和截面的社會事實,需要重視觀念、人和事件等要素對政策的影響。
田凱教授在評議中指出,熊教授的講座對社會政策的基礎理論進行了深入探討,對理解中國和全球范圍內社會政策的形成和變遷具有重要啟示,為政策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也對政策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具有重要啟發。
在交流環節,同學們圍繞地方政府官員激勵機制設計、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比較福利制度研究、社會政策穩定性等問題與熊教授展開了深入交流。熊教授對同學們的疑惑逐一進行了解答。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